首页 常识

黄沙狮子简介(临海非遗之黄沙狮子)

2024-11-12 08:55:03    100 次阅读

黄沙狮子属于狮舞的一种,最早创始于北宋年间,主要活动于浙江临海市西北山区白水洋镇的黄沙洋一带,故名黄沙狮子。相传,北宋庆历至皇祐年间,白水洋镇黄沙洋(旧称黄奢洋)一带有个拳师叫杨显枪,精通拳术武艺,在黄沙洋的琳山九间洞开设武会馆,招募弟子成立了狮子会。他除了教弟子舞狮和武艺外,还开创了狮子跳桌功夫,当时最拿手的绝活,是在九台堆叠的三丈二尺高处四脚朝天的桌脚上,狮子跨步移动,凌空翻飞,尽显惊险绝伦演技,其势危耸,令人称赞叫绝。

后来每逢农历大年三十至农历二月二传统的民俗节日,黄沙狮子挨家串村去拜年、贺喜,祈求来年风调雨顺、五谷丰登、六畜兴旺。而黄沙洋的百姓们都巴不得舞狮为他们赐吉祥,消灾降福,热热闹闹地度过节庆。表演过后,主人家高高兴兴地奉上早已备好的“红纸包钿”,尽欢而散。

黄沙狮子最大的优势便是保留了北方文化中的刚猛彪悍,被当地人称作“上桌狮子”,能在堆叠数层的八仙桌上凌空跳跃、翻滚。历史上最高层数达九层,其高、险、难堪称“三绝”,舞武一体,尽显绝技。黄沙狮子的表演由舞狮、武艺、锣鼓三部分穿插而成。舞狮表演分上半坦、下半坦二套30多个动作,从狮子出场跳四角到狮子向正上方三拜完毕;武艺表演分上盘、下盘二套18个动作,有叠罗汉、接人长、仰仆翻等。最出名的动作就是在第六张桌子上面倒立,既惊险又好看,纯粹靠自己多年的演出经历和身体素质,才能完整地演出下来。

2006年黄沙狮子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。这期间,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王曰友始终坚持在表演第一线,是黄沙狮子传承中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。2008年,王曰友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;2009年,又被评为首批“浙江省优秀民间文艺人才”。

然而王曰友清楚地知道,随着经济的发展,越来越少有人能从事这项高难度低收入的活动。在白水洋中学培训了几期,学员达百多人,然一旦毕业,或升学或外出打工,几乎没有人加入到“黄沙狮子传习所”中。近年黄沙狮子表演主要还是靠王曰友培养出来的二十来人。由此可见,黄沙狮子的传承依旧面临着无人可用的境地。作为临海为数不多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黄沙狮子有着十分特殊的文化代表性,但要改变参与人数不多的情况就需要思考如何为黄沙狮子进行“收入上的开源”。

作为临海的黄沙狮子能否打破原有的局限,不仅仅从造型形象上调整,包括表演形式的变革或许都能为黄沙狮子带来新的机遇和发展。

将黄沙狮子IP化,或者在表演上频繁化都将推动黄沙狮子继续传承下来。而这一点需要当地政府的支持以及合适的运营方改变现状。


台州非遗文化传承档案—临海篇

非遗文化:黄沙狮子

非遗级别: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

非遗分类:表演文化类

非遗定位:C类【消费/观赏类型】

发展建议:黄沙狮子作为传统舞蹈的一类,本质上就是一种表演形式。在表演艺术方面进行创新融合,将更有助于黄沙狮子走出去,并且在收入上更进一步。除此之外,黄沙狮子本身就具有“武舞一体”的特性可以作为临海非遗的文化象征,同时也可以将黄沙狮子IP化从而赋能周边产品以纪念意义,也是一种有趣的发展之路。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