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徽省名词解释:简称“皖”。在长江下游。旧以安庆、徽州两地的首 字得名。春秋时属吴越等国地,唐分属河南、江南、淮南等道, 清置安徽省。面积13.9万平方公里,人口6102万。 地形主要为平原和低山丘陵,自北向南依次为淮北平原、江 淮低山丘陵、长江沿岸平原和皖南低山丘陵。长江、淮河贯穿 其间,巢湖位于中心。季风气候,四季分明,地跨暖温带,北 中亚热带,南北差异明显。
蚌埠,简称“蚌”,别称珠城,安徽省辖地级市,安徽省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,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,区域性中心城市,合肥都市圈成员,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,设有中国(安徽)自由贸易试验区蚌埠片区。截至2020年蚌埠辖4个区、3个县,总面积5951平方千米。截至2020年11月,蚌埠市常住人口329.6408万人。
蚌埠景点:龙子湖风景区、汤和古迹园、涂山—白乳泉风景名胜区、禹王宫。
一、龙子湖风景区
青山碧水相连,湖岸曲折多变,水面纵深开阔,绝壁怪岩裸露,既有风景怡人的自然风光,又有韵味无穷的人文景观;既有城市交通干道环绕,又以现代化的城市为依托,景区内有省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古银杏(唐代)、石屋(唐代)、栖岩寺遗址(明代)、玲珑塔遗址(东汉)等古迹或遗址。近几年,景区建设跨步发展,已独具特色。
根据地理位置、地貌及景观特征,龙子湖风景区划分为北湖景区、南湖景区、西芦山景区、锥子山景区等四大景区。龙子湖三面环山,山水相依。湖东岸有曹山、锥子山,绵延起伏如龙,又称“双龙山”;南有大小九条沟渠,是龙湖发源地;西侧有雪华山、梅花山,山体植被茂盛,青山绿水,闻名遐尔。风景区内的烈士陵园、汤和墓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,其它景观如淮河风情园、水上乐园等也是多姿多彩、各有特色。
二、汤和古迹园
位于蚌埠市龙子湖区曹山南麓,占地54.19亩,依山傍水,环境优美,风景秀丽。其墓是依山开凿而建的长方形石坑砖石结构的多室墓,墓长10.3米,宽5.8米,深6.2米,由前室、后室和一侧室构成。墓前有神道,原长225米,现长160米。神道两侧有石像6对:望柱1对、战马及侧立牵马士1对、跪羊1对、坐虎1对、文臣1对、甲士1对。神道前端立一块高6.35米的神道碑。
墓主汤和,字鼎臣,生于公元1326年,死于公元1395年,享年70岁。濠州(今安徽凤阳)太平乡东湖村人。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同村老乡,引路兄长,忠实战友,得力助手。明朝开国元勋。洪武三年(公元1370年)十一月十一日,朱元璋大封功臣时,汤和被授二十八侯之首——中山侯,位列六公之后,排名第七。公元1378年,汤和被增补封为信国公。死后被追封为东瓯王,谥襄武,史称东瓯襄武王。
三、涂山——白乳泉风景名胜区
风景区由涂山、荆山、淮河、涡河、天河、芡河等自然景观天然构成,跨蚌埠市禹会区和怀远县两地,总面积123平方公里。涂山、荆山夹淮对峙,具有“雄、奇、险、秀、幽、旷”六大特色。山、峰、洞、涧、峡、泉、滩、河、林、禽等与湖光景色融为一体,既有北方山地之雄浑,又有南国水乡之秀媚。明大学士宋濂游涂荆两山时赞誉:“临濠古迹,惟涂、荆二山最著。”
涂山风景区文化积淀深厚。四千多年前,大禹借助与涂山氏女的联姻,劈山导淮、召会诸侯,娶妻生子,在涂山风景区留下了荆山峡、禹王宫、禹墟、上下洪等众多人文遗迹。主要人文景观有:禹王庙、望夫石、启王庙、白乳泉、圣灵泉、玉液泉、卞和洞、白狐洞、凤凰池、三皇庙(今为三圣寺)、荆山古城遗址、四眼井、白龙井等。
四、禹王宫
在安徽怀远县东南涂山之顶。史载:“禹会诸侯于涂山”,一般即指此。后人为纪念大禹治水功绩,在此立庙祀。庙始建于唐之前,具体年代不详,元大德年间”学正吴文魁《重修禹王庙记》云:“涂山严严气象,禹以神功灵德,庙食此山,其来久矣,唐大臣狄梁公(仁杰),天下正人也,毁诸淫祀二千七百余所,而禹庙巍然独存。”
庙原有三进,现尚存二进,院内有千年银杏两株,大可数围,拔地而起。西北有了望台,登临其上,涡、淮波涌,荆、涂翠峰,尽收眼底,西南有启母石(又名望夫石),正襟危坐如妇人远望,传为禹妻涂山氏望夫所化。
西有“圣泉”“灵泉”,清澈澄碧,四季不竭。历代文人名宦如狄仁杰、柳宗元、吴文魁、苏轼、苏辙、宋濂、邓石如等,均来此游览凭吊并留下大量诗文铭刻;苏轼《濠州七绝-涂山》诗碑刻,今珍藏庙壁;邓石如“旷览平城”摩岩题字,仍清晰可见。